作者:admin人气:0更新:2025-10-16 06:40:11
相信不少网友看过这一段视频,有人把一条鱼用液氮急速冷却,然后又放进常温的水中,而鱼居然又活过来了,非常的神奇!事实上早就有科学家提出冷冻人体的理论,并且已经进行了实施!
2017年5月8日凌晨4点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舒适医疗病房中,49岁的济南人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她是第二个被低温保存的中国人,但与两年前仅对头颅进行低温保存的科幻小说《三体》责任编辑、重庆女作家杜虹不同,展女士保存的是完整的全身躯体,并且这次人体低温保存操作是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共同在济南完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
▲展女士的身体被转移到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设备中进行深度降温 本版照片均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提供
▲展女士的身体被转移到一个充满液氮、可稳定维持在-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
临床死亡2分钟内行动维持生理功能
展女士罹患肺癌并多发转移,于3月份入住齐鲁医院。生前她是一位热衷公益,富有爱心的泉城义工,她曾经多次向家属表达了捐献遗体供科学研究的心愿。在舒适化病房治疗期间,由她的家人代替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参与这个伟大而又充满爱的生命延续研究计划:低温保存自己,期盼未来医学科技出现奇迹。
按照人体低温保存技术的实施流程,在她生命终点即将来临之前,银丰研究院的临床响应团队已在医院周边待命了40多个小时。在主治医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临床死亡之后的2分钟内,几位临床响应专家迅速向她的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启动呼吸机和Lucas2等心肺支持设备,以保障身体供血供氧,维持机体生理功能。13分钟后,展女士被专用救护车快速转运至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准备开始至关重要的灌流置换手术。
其血液被换成冷冻保护剂
银丰研究院人体低温保存专家阿伦·德雷克(Aaron Drake)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外科医生、麻醉专家和体外循环灌注师密切配合,运用微创双通路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在特制低温手术台上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将体温降至18℃左右,开始进行血液置换和多个梯度的冷冻保护剂灌注。将血液置换成冷冻保护剂,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降温保存时造成的冷冻损伤。
运用生命支持系统联合体外循环降温技术和低温手术台,完成血液置换和冷冻保护剂灌注后,她的身体被快速转移到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设备中,开始继续深度降温。这台大跨度程序降温设备是由银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可连续将整个人体从常温降到-190℃左右的自动控制设备,与目前广泛用于低温保存细胞和组织等降温设备一样,都是使用液氮蒸汽进行快速降温,并配置了多个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数十个位置的温度变化。
经过数十小时的降温过程,身体内外温度都稳定在-190℃以下。5月10日傍晚,展女士的身体被顺利转移到一个充满液氮、可稳定维持在-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
这一刻,她实现了捐献自己、献身医学的夙愿,同时留给她家人的,却是一个期待未来无限可能的希望。
●美好愿望
期许未来妻子能苏醒丈夫想和她冷冻在一处
看到展女士枯瘦的胸膛艰难地起伏着,丈夫桂军民意识到:每一秒钟对于妻子都是一种折磨。“撤掉氧气吧。”在和医生交流过后,桂军民决定不再人为地延长妻子的痛苦,他希望妻子走得有尊严一些。随后,展女士口鼻处的氧气被撤掉,4个多小时后,展女士平静地离开了。随后她被转运到-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冷冻起来。
妻子离去后,桂军民回家还是会下意识地为妻子准备饭菜。他和妻子是初中同学,直到妻子离开,他们已经携手相伴了33年。他明白,自己还得有很长时间去习惯妻子走后的日子。
齐鲁医院东院舒适医疗病房主任类维富此前也签署过冷冻协议,他相信人体冷冻对于未来医学病例资源研究的意义,此外他认为,“人体冷冻也不仅仅是为了病人,更多的是为了家属。”他觉得人体冷冻对于临终关怀事业来说,能够为部分无神论的家属提供一个心理支撑和希望。
对于妻子,桂军民还有一件放不下的心事。他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并不怀疑在未来的一天,被冷冻的妻子能苏醒过来,但他会设想当那一天来临时,醒来的妻子看到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她是否还能快乐。他和孩子商量过了,如果有机会,将来把自己和妻子放在一处冷冻起来,这样也许在遥远的未来,他们能够重新遇见。
●能否复活?
永生的命题交给未来去解答
永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战胜死亡,是人类终极的命题。
只不过,古代君王追寻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如今人们则用科学的视角和医学手段延长寿命。而目前唯一有可能让生命不朽的方法,也许就是人体冷冻技术了——它通过对人体实施精密的低温冷冻,等待未来的医学技术使人复活。
这个在科幻小说里已经出现了一个多世纪的桥段,1964年在现实世界中被提出来。那一年,人体冷冻之父、人体冷冻法的提出者罗伯特·埃廷格出版了《永生的期盼》一书,标志着人体冷冻保存运动的开端。1967年,73岁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成为人体冷冻技术的第一位践行者。贝德福德曾期待未来的科技可以让人从低温冷冻中复苏,如今,他的遗体依然安息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2015年,作为科幻小说《三体》责任编辑之一,61岁的重庆女作家杜虹因患胰腺癌去世,她的遗体经过特殊处理后被送往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冷冻保存。同《三体》所描写的冷冻大脑场景如出一辙,她仅仅是把头部单独贮存在液氮中,准备通过身体再造“重生”。
在国外,很多人提前做好了遗体冷冻的计划,好莱坞华裔女星刘玉玲、“小甜甜”布兰妮、名媛帕丽斯·希尔顿都做了冷冻计划。
被保存到充满液氮、无需用电、可稳定维持在-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躯体细胞的代谢被延长到2400万年。人类用目前最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和冷冻保存方法将志愿者的遗体保留下来,已经做了当下可以做到最好的一切,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只能交给未来去解答。
看起来很美好,而且已经有机构和公司向公众开启这项业务,你花钱,我来冷冻你,花费从9000美元到200000美元不等,当然享受的服务也不一样,从局部冷冻到全身冷冻,就像那条做实验的鱼一样,瞬间冻住你,等到将来有一天,技术成熟再拿你解冻,让你复活。
超低温的冷冻,不仅仅使生物细胞遭到损害,一些还会变得非常脆弱,尤其是肺,轻轻一碰,便会破碎。所以,如何让细胞免受破坏,成为冷冻人体复活的首要难题。有人设想将被分解的细胞再缝合起来并送回细胞器内。但这要取决于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科学仪器的发明,它的精确度要达到十亿分之一米。
所以,冷冻不是难题,最难的是怎么复活,科技发展这么快,希望未来能有效解决,这样人类就不怕绝症了!
来源:网络综合
本站和 最新资讯 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